logo1 logo2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脑卒中
发布时间:2021-05-25

   打呼噜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果夜间打鼾时呼吸停止,出现憋气,甚至突然坐起,大汗淋漓,有濒死感,则极可能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由于人口老龄化、肥胖人群增加、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睡眠呼吸暂停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造成间歇性缺氧、睡眠结构破坏从而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多脏器早衰;严重病例可于睡眠中窒息死亡。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定义和临床分型


  简称鼾症,是指每夜睡眠中呼吸暂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大于或等于5。临床上分为3种类型,阻塞型、中枢型、混合型。


  ▌ 临床分型


  ■ 阻塞型:睡眠时口鼻无气流,但胸腹式呼吸存在。


  ■ 中枢型:睡眠时口鼻和胸腹式呼吸运动同时暂停,膈肌和肋肌运动停止。


  ■ 混合型:指一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开始时出现中枢型呼吸暂停,继之出现阻塞型呼吸暂停。



  睡眠呼吸暂停PSG检查波形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OSAS在SAS中最为常见,占SAS 90%以上,其危害也最大,主要由颅外的解剖生理异常等引起,致睡眠时出现上呼吸道间歇性塌陷,造成呼吸障碍。


  ▌ OSAS定义


  是指在睡眠期间反复发生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间歇性暂停的疾病,它是指每晚7h睡眠中,胸腹呼吸运动存在的情况下,上呼吸道无气流通过超过10秒以上,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AHI大于等于5。


  ▌ OSAS的流行病学调查


  患病率2%~15%,随着年龄升高而增高,65岁以上可高达20%~40%,男女患病率之比2~3:1,但女性绝经后发病率上升,接近男性水平。


  OSAS是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OSAS者,其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家庭社会问题增多,交通事故亦会增加,严重病例可于睡眠中窒息死亡。2015年一项纳入153417例样本的前瞻性调查研究显示,患有睡眠呼吸障碍的人群和没有患睡眠呼吸障碍的人群相比,其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为3.45、2.87,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为13.13%(RR=2.87),而没有患睡眠呼吸障碍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不超过4%。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病理生理改变


  目前认为OSAS患者中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慢性间歇低氧、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失衡、局部和全身炎症、胸膜腔内压力反复发生大幅度波动、睡眠结构遭到破坏,从而造成全身多个靶器官损害,因而本病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源头,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



  SAS是全身广泛的系统性损伤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脑卒中


  OSAS可以经由自主神经的变化、血流动力学异常、凝血机制改变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直接损伤脑血管引发脑卒中,也可因其引发、加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紊乱、心脏疾病等,而间接地影响脑卒中发生与转归。



  OSAS与卒中的关系


  OSAS是脑卒中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OSAS越重,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度也越高[1]。一项纳入1022名卒中后并发睡眠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的长达六年的研究。AHI>5作为判断OSAS的依据,共计697名患者判定同时患有OSAS。试验终点为死亡状况。对比OSAS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的无病存活率及总存活率均显著好于OSAS组(p=0.003及p=0.02)[2]



  对照组的无病存活率及总存活率均显著好于OSAS组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如何进行干预


  对于怀疑OSAS者,可以去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如明确OSAS,应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改变生活方式、睡眠体位指导、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外科治疗等治疗。


  参考文献:


  [1]Arzt M,Young T,Finn L,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the OCCUlTenCe of strok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2:1447--1451.


      [2]Yaggi HK et al.N Engl J Med.2005 Nov 10;353(19):20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