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发病隐匿,常常与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有关,表现为长期且慢性的呼吸困难、咳嗽和(或)咳痰。由于起病较为隐匿,症状不特异,易被大家忽视而漏诊。一般而言,当出现慢性的持续性的咳嗽、咳痰、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 ,同时存在有害颗粒或气体的暴露史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患有慢阻肺的可能性。长期吸烟人群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肺功能、胸部CT,从而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1、肺功能测定
以下可替代的肺功能参数比值可用于监测FEV1/FVC或FEV1无法检测到的早期变化,并且能够检测小气道异常、气体陷闭和肺过度充气。
肺活量比率
在小气道阻塞存在的情况下,FVC可能低估慢肺活量(SVC)。以2.5%为正常值下限,与FEV1/FVC比值(不一致性为20.4%)相比,FEV1/SVC比值提高了在年龄<60岁、FEV1>70%预计值和体重指数(BMI)>30 kg·m−2的患者早期轻度气道阻塞检测的准确性。但由于FEV1/SVC比值缺乏参考值,限制了其在慢阻肺早期诊断中的广泛应用。
分时肺容积比
FEV1/FEV6比值<74%预计值已被证明是死亡率、住院率和未来肺功能下降的独立预测因子。尽管FEV1/FEV6比值降低与扩散量、气道壁厚度和气体陷闭等异常有更显著的相关性,有助于慢阻肺的早期诊断,但FEV1/FEV6比值在检测气道阻塞方面不如FEV1/FVC敏感。
基于气流的检测
在没有证据显示气流受限的情况下,当前吸烟者、既往吸烟者和二手烟者的中期呼气流速:用力呼出气量为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量(FEF25%–75%)比健康者低。然而,由于其正常值的范围很广以及受试者内部的可变性,该指标的标准化面临挑战,FEF25%–75%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2、DLCO体积描记法
吸气量(IC)、总肺量(TLC)、IC/TLC和残气量用于检测气体陷闭、肺过度充气和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这些测量提供了小气道受累的证据,可以检测出“易感”吸烟者。增加弥散量测定可以在肺功能和TLC变化发生之前发现小气道疾病的早期异常。
3、胸部CT
应用于CT图像的先进分析方法可以在肺功能改变之前量化气道和肺实质异常。COPDGene的研究者根据环境暴露、临床症状、CT成像和肺活量测定标准提出了可能明确慢阻肺诊断的分类,这有助于在残疾或不可逆的肺结构改变发生之前采取干预措施,减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
4、强迫振荡技术
基于强迫振荡技术的表型分型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了病理生理异质性,并与CT评估相关。慢阻肺患者脉冲振荡法的参考值和最小重要差异为临床干预试验所需,并成为在早期慢阻肺患者CT成像时的辅助工具。
为了实现慢阻肺的合理和早期诊断,使用暴露史、症状、数字化肺功能测定、DLCO体积描记法和胸部CT以及越来越复杂的分析工具的多维诊断策略可以拓宽对高危人群早期慢阻肺的认识(图1)。
图1根据危险因素和合并症相关的慢阻肺早期病变的方案
早期诊断对于慢阻肺的临床结局有关键作用,使用前瞻性的多维策略定义早期慢阻肺标准,并确定从开始出现症状到确诊可接受的时间框架至关重要;大多数新诊断的慢阻肺患者存在轻至中度气道阻塞;呼吸道症状不明显的前吸烟者尤其应进行慢阻肺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