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logo2
警惕长期睡眠障碍对人体的危害
发布时间:2022-04-28

  长期睡眠障碍可导致人患肥胖、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同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会引起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呈现U形曲线,睡眠时间过短(<6小时)或过长(>9小时),均会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升高。


  打呼噜与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况,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俗称打呼噜,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中年肥胖男性发生该病的概率高。


  其临床特点如下:睡眠中打鼾,鼾声较大且不规律,打鼾与呼吸暂停间歇交替发作,部分出现憋醒或憋醒后有胸闷、心慌或心前区不适感。也可伴夜尿增多、晨起疲乏、头痛、口干、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心理、智力、行为异常,同时可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肾功能损害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糖尿病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使各自的临床进程复杂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超过40%,而糖尿病患者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病率可达23%以上。


  国际糖尿病联盟近期发表临床建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当定期检查代谢紊乱和心血管风险指标,如腰围、血压、游离脂肪酸和血糖等。在评估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时,也应当考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性。


  睡眠障碍和糖尿病的相关性


  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作用,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睡眠时间不足不仅增加糖尿病的发生,还会增加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每天睡眠时间<6小时,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会增加约两倍。

  不过,每日睡眠时间过长,如>9小时, 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约3倍)。同时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比较高,如果睡眠时间长,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导致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因各种慢性并发症的症状(如四肢末梢间断性疼痛、皮肤麻木、瘙痒、温感觉异常、夜尿多等),可能导致或加重睡眠障碍;急性并发症(如夜间低血糖、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发生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加重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药物治疗、严格控制饮食和规律锻炼,外加长期的经济支出,患者普遍心理负担较重。随着病程延长,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数目增加,患者入睡更加困难,导致睡眠障碍加重。


  睡眠障碍对血糖的影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因出现呼吸暂停可导致低氧血症,刺激化学感受器,大脑皮层兴奋促进交感神经兴奋,使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睡眠不好导致肝脏代谢能力下降,肝对血中抗胰岛素物质的灭活能力下降,增加无氧代谢,影响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


  糖尿病患者治疗睡眠障碍的原则


  避免睡前喝浓茶或咖啡。戒烟,限酒,减重。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推荐睡眠时长:≥65岁:7~8小时。


  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睡前温水洗脚,按时入眠,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长期、规律、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次/周,≥150分钟/周),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情。》》推荐阅读:糖尿病合并OSAHS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