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简称COPD,是一种以气道和肺部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引起气道和肺部结构改变和粘液纤毛功能障碍等病变,最终导致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慢阻肺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已超过一亿人,在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发病率高达13.7%。慢阻肺的发生也是有因可循的,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引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有以下方面:
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以及可能的遗传因素。
吸烟
长期吸烟是引起慢阻肺的首要危险因素,包括二手烟、烟雾。烟草中含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至少95%的慢阻肺患者是吸烟者,吸烟者中约有10%~15%会患上慢阻肺。
烟草、烟雾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抑制抗蛋白酶系统,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形成。
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慢阻肺患病率越高。
吸烟是否会得慢阻肺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因吸烟患上慢阻肺的患者,其子女患慢阻肺的概率也比一般人群高。吸烟的慢阻肺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2倍。》》推荐阅读:为什么建议慢阻肺使用ST模式的呼吸机
空气污染
化学气体(氯、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空气中的烟尘或二氧化硫明显增加时,慢阻肺急性发作显著增多。其他粉尘也刺激支气管黏膜,使气道清除功能遭受损害,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大气中直径 2.5~10微米的细颗粒物,即 PM2.5 和 PM10 可能与慢阻肺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职业暴露
当职业性粉尘(二氧化硅、煤尘、棉尘和蔗尘等)及化学物质(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和室内空气污染等)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久,均可导致慢阻肺的发生。接触某些特殊物质、刺激性物质、有机粉尘及过敏原也可使气道反应性增加。
慢阻肺的典型症状主要是“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并会反复出现急性加重。对于早期的慢阻肺病人,如果未能及时规范治疗则呈进行性发展,到了晚期,治疗更为困难。慢阻肺需要多维度、多方面的控制,可以通过药物、食疗、心理调节、吸氧、无创正压通气和加强锻炼等方法进行治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