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logo2
中枢性睡眠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发布时间:2019-07-24

  1. 睡眠结构紊乱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由于夜间经常阶段性的呼吸停止,会导致整体睡眠呈现片段化现象,所以整个睡眠结构会发生紊乱,所以白天表现出嗜睡的症状。


中枢型睡眠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 胸腹部停止呼吸运动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最直观的现象是胸腹部在夜间有时会停止运动,我们知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缺氧是因为上呼吸道发生了堵塞,但是胸腹部并不会停止运动,相反在缺氧的情况下,胸腹部会加剧运动。而中枢性呼吸暂停,由于呼吸中枢不敏感,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会刺激呼吸肌肉运动,所以就会导致患者躺在床上,但是胸腹部没有呼吸动作。


  3. 心力衰竭


  据资料显示,中枢性呼吸暂停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病率高达30%-40%,主要原因是心脏的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势必会引起呼吸调控出现相应的问题。呼吸在人体中的调控主要以血液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为调控的主信号,该信号在静脉血液中呈现水平状态, 但经过肺的气体交换后,出现连续的动态波浪,经过左心的射血,将该波浪式信号传递给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由于该信号从肺部经左心达到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时间较短,大约两次心跳或者两秒钟,故外周化学感受器也可以称为快感应的感受器,可以控制即时的呼吸。而调控信号从肺部经左心、动脉、血脑屏障到达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时间较长,故中枢化学感受器也可以称为慢感应的感受器, 控制延迟30s甚至长达1 min 以后的呼吸节律。化学感受器接收到调控信号后,经传入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调控,通过传出神经传导,控制肺和呼吸肌等效应器系统,从而控制呼吸节律,才完成了整个呼吸调控的循环环路。》》推荐阅读:什么是中枢性睡眠暂停综合征


  不管是外周感受器还是中枢感受器, 呼吸调控环路都包含了调控信号在循环血液中的运行过程,而实际上呼吸调控信号在循环血液中运行的时间最长,远远大于信号经神经和肌肉传输的时间。一个正常的心脏,可以较好的将肺静脉呼吸信号传送至动脉,而仅有较小幅度的信号衰减,但是一个衰竭的心脏,会使呼吸调控信号传输时间延长,并且大幅度地使信号衰减,从而造成呼吸控制的不稳定。用左心室功能对呼吸调控信号的衰减和肺通气快反应与中枢慢反应的时相错位结合起来,可以合理解释心衰患者发生陈-施呼吸的机制。 所以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的睡眠呼吸暂停不应该称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应该称之为心脏源性睡眠呼吸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