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道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其核心在于小气道的结构重塑、炎症反应、黏液分泌异常和肺实质破坏。这些变化相互作用,导致气流受限和肺功能下降。具体而言,炎症反应可引起小气道狭窄和肺实质破坏,减少气道管腔面积,降低肺弹性回缩能力,从而引发持续性气流受限。
小气道结构异常的具体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炎症反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小气道的炎症反应显著增加,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CD4+和CD8+ T淋巴细胞等的浸润。这些炎症细胞的积累导致气道壁的炎症反应增强,进而引发气道重塑。
● 气道重塑:气道重塑是小气道结构异常的重要表现之一,包括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胶原蛋白沉积增加以及弹性蛋白减少等。这些变化使得气道管腔变窄,增加了气流阻力。
● 黏液分泌异常:小气道中杯状细胞数量增加,导致黏液分泌增多,黏液脱水浓稠,难以排出,从而堵塞气道,加重气流受限。
● 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障碍:有害颗粒刺激下,小气道上皮细胞会出现异常改变,如纤毛细胞减少、杯状细胞及鳞状细胞化生等,导致机械屏障受损。此外,小气道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分泌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免疫防御能力。
●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活性氧和氮物种(ROS和RNS)的产生导致细胞损伤,促进炎症反应和气道重塑。
● 结构重塑:小气道周围的纤维化和肺气肿导致肺泡附件损坏,进一步影响气道的稳定性和弹性回缩能力。
小气道结构异常不仅会导致气流受限和肺功能下降,还可能引发炎症反应、气道塌陷和肺实质破坏,从而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的进展,尽早识别并加以干预,或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