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logo2
呼吸机为慢阻肺患者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9-09-19

  慢阻肺,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气流进出肺部受限为主要特点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即使从事一些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去超市购物也会气喘吁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调查显示,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高达8.2%,医疗技术虽然飞速发展,但对于慢阻肺这种不可逆的进行性疾病治疗技术进展却非常缓慢,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仅有三成患者病情得到了稳定的控制,这也是患者对慢阻肺认识不足和缺乏规范管理的主要原因。


  误区一:忽视呼吸困难和活动能力下降


  人们一般都认为慢阻肺这种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应该会有临床症状。但从实际调查来看,发现患有慢阻肺的人群中有64.5%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的症状,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群没有症状,但是他们已经出现了肺部的功能性改变,甚至结构破坏,慢阻肺病情正在不断加剧。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有一个渐进过程,很多人起初就是轻微咳嗽,甚至无明显症状,认为吃点药就好了,更不会去主动检查。通常慢阻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已多属于中晚期,肺通气功能已经损害了50%以上,而中晚期发生感染后急性加重、呼吸衰竭概率明显增加,5年内死亡率高达30%。在肺部疾病中,慢阻肺可以称的上是最“不动声色”的杀手。


  误区二:忽视肺功能检查


  通常患者会在出现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后到医院求诊,但这时病情进程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难度极大。因此钟南山院士建议45岁以上人群应像量血压一样,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高危人群,如抽烟人士、反复咳痰的人、长期接触粉尘者、有家族病史者更要警惕,应从40岁就开始检查肺功能。


  误区三:忽视家庭呼吸机通气治疗


  很多患者认为只有在住院期间或急性发作期才需要使用呼吸机,其实慢阻肺患者稳定期进行长期呼吸机通气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与单纯的氧疗相比,呼吸机能更有效的解决缺氧(尤其是夜间缺氧),辅助二氧化碳排出,改善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潴留状况。



  80%-90%的慢阻肺是由支气管肺部感染引起的。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呼吸机是传统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平稳,耐受良好,从病理生理角度证实了机械通气的可行性。》》推荐产品:8系ST呼吸机


  误区四:忽视长期坚持规范用药


  从疾病早期活动后呼吸困难到中晚期活动能力下降及不能从事日常活动,慢阻肺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患者未能坚持长期规范用药。很多慢阻肺患者的依从性很差,平时症状不明显时,他们经常不按医嘱服药,一定要等发作了才去医院用药。其实,患了慢阻肺后,气道病变是长期存在的,肺功能会加速减退只有在缓解期也足量、规律地用药,才能减慢肺功能衰退速度,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因此,慢阻肺应该每天都坚持用药。还有的患者误以为,慢阻肺发作时,用药也要留有余地,一定要把好药留在最后用,以免病情严重时没药可用。这也是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