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大陆2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阻肺)患者约占8.6%,推测中国COPD患病人数约为9990万。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者约占13.6%。国外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24%的COPD患者到急诊就诊,15%的患者需要住院;大多数COPD轻度加重患者(70%~90%需住院)可以仅通过氧疗和药物来治疗,余下的10%~30%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
二、COPD全程呼吸支持
针对COPD的治疗,现有指南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其中呼吸支持是重要的治疗举措,根据COPD病情可选择不同的呼吸支持方式。
(一)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
1. 氧疗
西班牙一项研究发现,在急诊就诊的AECOPD患者中,50%存在低氧血症(SaO2<90%),57%存在PaCO2>45 mmHg。在英国就诊的AECOPD患者中,20%存在呼吸性酸中毒,24%的低氧血症患者在到达医院时未接受恰当的氧疗。在美国,因长期氧疗估计每年花费医疗护理费用约23亿美元;因需要急性氧疗而住院或到急诊就诊的花费约为每年18亿美元。然而,实际上有1/4的患者并没有得到恰当的氧疗。
AECOPD患者的氧合目标是多少?从研究来看,以88%~92%的氧饱和度(SpO2)为基准,对于正常碳酸血症患者,SpO2<88%或>92%可以显著增加死亡率;而对于高碳酸血症患者,SpO2<88%或>92%同样有增加死亡率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于AECOPD患者,指南推荐的SpO2目标为88%~92%,氧分压(PaO2)为55~75 mmHg。
当SpO2低于88%才需要启动氧疗,氧疗方式包括鼻导管和文丘里面罩。简单面罩和储氧面罩可增加死腔,有二氧化碳重复吸入和潴留加重的风险,不推荐使用。对于SpO2≥88%的患者,不推荐氧疗。如果氧疗后出现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即呼吸性酸中毒,可以考虑无创或有创通气。
2.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
HFNC的作用机制:①高吸气流量:在充分加温湿化的基础上,HFNC可给予很高的吸气流量(最高可达60~80 L/min),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作用,包括:产生PEEP效应,对抗内源性PEEP;增加通气量,冲洗死腔,增加二氧化碳的排出,减少二氧化碳重复吸入;保证恒定的吸入氧浓度(FiO2),改善患者的低氧状态。②充足的气道湿化:保护气道上皮细胞,提高气道廓清功能。③提高患者舒适度:HFNC能够增加患者舒适度,改善耐受性。
2019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提及,无论是稳定期还是急性加重期的COPD患者,都能从HFNC中获益,包括改善高碳酸血症状态,减少呼吸驱动以及增加舒适性等。有关HFNC用于COPD患者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的样本量非常少,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2022年,夏金根等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轻度高碳酸血症AECOPD患者(pH≥7.35,PaCO2>45 mmHg),随机分配至HFNC组或传统氧疗组。结果发现,相较于传统氧疗,HFNC不仅没有改善插管或死亡率等相关结局,反而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花费。2023年一项荟萃分析发现,HFNC与传统氧疗在气管插管方面无差异。因此,对于HFNC用于AECOPD患者,目前的研究数量和证据不足,最佳适应证、最佳参数设置和每天氧疗的时长均不确定。
3. 无创通气(NIV)
指南推荐:NIV主要适合于轻中度呼吸衰竭,没有紧急插管指征、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和没有NIV禁忌证的患者,用于呼吸衰竭早期干预和辅助撤机。因此,对于AECOPD患者,可以在早期呼吸衰竭阶段介入,避免进展为严重的呼吸衰竭而进行气管插管,或者在严重呼吸衰竭阶段插管后介入,辅助撤机拔管,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避免相关并发症。目前的研究证据均显示NIV可以显著改善AECOPD患者预后,相较于标准治疗,NIV可以降低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国内外指南对于NIV用于AECPD患者均为最高推荐。
GOLD指南推荐:有呼吸性酸中毒,或者严重呼吸困难并伴有呼吸肌疲劳、呼吸功增加或两者兼有的临床表现,如辅助呼吸肌参与、胸腹矛盾运动等,或者已经接受了常规氧疗但仍然持续低氧,出现这些情况就可以考虑给予NIV。此外,欧洲呼吸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指南也提及,无论pH值低到何种程度,都可以在严密监测下试用NIV。但要注意,pH越低,无创通气失败率越高。当pH<7.25,NIV失败率可能达到50%~60%。美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纳入了72万余例的COPD患者,18.2%使用了机械通气,其中10.6%使用NIV,NIV成功率为83%。在NIV失败患者中,14%~22%是因无法耐受NIV。
4. 有创通气(IMV)
立即插管有创通气适应证包括:①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症(PaO2<50 mmHg或PaO2/FiO2<200 mmHg);②PaCO2进行性升高伴严重酸中毒(pH≤7.20);③严重的神志障碍(如昏睡、昏迷或谵妄);④严重的呼吸窘迫症状(如呼吸频率>40次/分、矛盾呼吸等)或呼吸抑制(如呼吸频率<8次/分);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气道分泌物多且引流障碍,气道保护能力丧失;⑦NIV治疗失败的严重呼吸衰竭患者。
(二)慢阻肺稳定期
1. 长期家庭氧疗(LTOT)
美国胸科学会指南推荐:①对于重度低氧血症患者(在吸空气时,SpO2低于88%或PaO2低于55 mmHg);或者PaO2在55~59 mmHg之间,SpO2在80%~89%之间,合并肺水肿,HCT增加,有肺心病表现,也可以进行LTOT,并且每天氧疗时长超过15 h。②对于中度低氧血症患者,SpO2在89%~93%之间,不推荐氧疗。③对于运动的低氧患者,应该动态吸氧。
2. 通气支持
HFNC用于稳定期COPD患者也有少量研究,包括随机交叉研究,结果发现HFNC在血气分析指标方面有一些获益,但在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019年的一项荟萃发现,相较于LTOT,HFNC可以降低患者PaCO2,但二者在死亡率和住院率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研究对于HFNC的参数设置原则也不同。理论上,无论是排出二氧化碳还是改善氧合,HFNC的作用都与流量呈正相关。多数情况下,如果能够耐受,流量越高越好。但不同研究推荐的流量存在差异。
在欧美国家,38.5%的COPD患者都在使用家庭NIV。2003年的荟萃分析发现,如果设置IPAP≥18 cmH2O,患者依从性较好,每天使用≥5 h,基线PaCO2≥55 mmHg,患者在降低PaCO2方面有明显获益。但稳定期COPD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住院次数,降低远期死亡率。单纯PaCO2下降并不足以改变患者的最终结局。此后陆续有研究提出“高强度无创通气”概念,即提高吸气压力,起始设置为18 cmH2O,逐渐滴定IPAP>25 cmH2O,然后增加呼吸频率来抑制自主呼吸频率,以控制通气来代替其自主呼吸频率,最终目标是降低PaCO2至正常范围内,或者较基线降低20%。2020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发现有关家庭NIV的RCT研究在死亡率和气管插管率方面都没有得出正向的结果,反而一些观察性研究得出一些正向的结论,但其证据等级弱于RCT研究。2022年另一篇荟萃分析发现如果患者PaCO2≥55 mmHg,家庭NIV可以降低病死率。
基于现阶段的研究证据,不同指南也有不同的推荐,比较统一的是,对于有慢性高碳酸血症的稳定期COPD患者,推荐使用NIV。对于高强度无创通气,没有做出明确的推荐。推荐2~4周后评重新评估,再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家庭NIV。GOLD指南也推荐,如果患者有疲劳、日间嗜睡、呼吸困难等症状,或者有气体交换障碍,或者对最佳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对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CPAP治疗无效,这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NIV。2个月后重新评估,如果患者依从性良好(每天使用>4 h)且治疗反应良好,则继续治疗。
三、总结
COPD的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在急性加重期的氧疗应该明确目标(SpO2 88%~92%)。对于HFNC,无论是在避免插管阶段介入,还是在插管后提前拔管阶段介入,目前的研究证据仍不足,需要大样本RCT研究加以证实。NIV仍然是AECOPD患者的首选,IMV目前在COPD患者中使用越来越少。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不能过度使用LTOT,应遵循指南推荐的指征进行,并且每天使用时长应≥15 h。在通气支持方面,多部指南也推荐稳定期COPD患者使用家庭NIV,尤其对于合并呼吸性酸中毒患者,而且尽可能降低PaCO2的参数设置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证实。